top of page
Search

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探討香港的內地延長主義

Writer: Calvin TataraCalvin Tatara

(本文於2022年8月21日在第二屆海洋亞洲人文學科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摘要

對於台灣史的研究,台灣學界多已擺脫前中國國民黨獨裁時代的「中華本位」歷史觀,在研究日治台灣時代,不再僅僅以「奴化」或「剝削」等字詞形容,反之容納對日治時代的多元研究,例如其殖民現代性,其中以內地延長主義時期中日台 (內台)文化融合、使近代台灣形成其日台混合文化特質的研究,是獨裁時代「中華本位」所不允許。可是,與台灣一水之隔,同樣是作為東亞殖民地、戰前與日本及台灣互有聯繫的香港,則很少有人同意英國治港的戰前時代,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已經推行英國式的內地延長主義(即不含文化清洗/取代下的同化主義),目標是要把本土人(即香港人)變得認同英國價值,而客觀結果如同台灣,變成發展英粵混合文化(即香港文化)的溫床。

至於不同意的主因亦與台灣類近,1949年或以後逃出中國的中華知識份子,不只選擇逃到當時蔣介石統據下的台灣,亦有部分既不滿中國國民黨、亦恐懼中國共產黨的中華知識份子選擇南逃香港。當時香港政府採取包容政策,容許這些本為客卿的中華知識份子安居香港,然而其中一些知識份子認為「中華文化在大陸花果凋零,必須將香港建設成香港文化復興基地」,同時貶低香港文化與粵文化、例如斥責香港文化為「習染西方陋習、受污染」、「粵文化不文粗鄙」等,反之極度推崇中華本位歷史觀,出版歷史教科用書及辦學以宣揚其理念。而同時戰後世界興起去殖化運動,香港政府亦不能如戰前般、全面以內地延長主義模式施政,故戰後很長時間,對研究香港史而言,華文著作多以中華本位歷史觀為主。因此,本文主要以香港史上第一所「大學」的成立背景、過程、招生、校址等方面,簡論香港的英國式內地延長主義。


軒尼詩改革與「第一次香港大學設置運動」

雖然1873年香港政府決議引入當時愛爾蘭所便用的英文教科書作為香港用書1(香港版輔以漢文翻譯),而當時愛爾蘭教育體系被普遍認為是英國式殖民同化教育的範例2,但是真正大規模進行內地延長政策的時代,則要等到1877年軒尼詩就任第八任香港總督開始,而無獨有偶,軒尼詩本人亦是愛爾蘭人。在論及軒尼詩包括政治、教育、國籍及司法層面改革前,必須先了解軒尼詩政府改變了以往對於「香港人」的稱呼,軒尼時代的政府憲報以「本土人(英:Natives)」稱呼香港人3,而此前因為管治便利需要,不論族裔為何、所有前身為清國臣民者皆稱為「華人(英:Chinese)」。自此雖然軒尼詩及往後時代亦有將本土人與華人名詞混用情況,但此時「華人」一詞早已與華文世界下認知、具國族含義的「華人」意義不同,因此本文將會以「本土人」取代「華人或香港華人」使用。

具體的觀點軒尼詩總督在1880年於國家大書院(又稱中央書院)的演講中亦有再作解釋 — 軒尼詩總督重申其宏願是將香港建設成一個「英 — 華殖民地(Anglo-Chinese Colony)」4(更為合適的形容應為「英國化東亞殖民地」(Anglo-East-Asian Colony),但原文為英 — 華殖民地(Anglo-Chinese Colony)),不是純英國城市、亦不是中華式地方。而軒尼詩總督認為要有效達成目標,首要處理的就是教育問題,因此在基礎教育中,1878年起即大幅增加英文教學時數、並勒令必須同時教授殖民地新一代英文、英國政治學、經濟學、英國文化及價值觀。為更有效培訓本土人教師,軒尼詩亦設立香港第一所師範學校 — 香港官立師範學堂5,雖然辦學時間僅兩年,即於1883年閉校,但其經驗深遠影響了廿四年後香港第一所「大學」。

高等教育層面軒尼詩亦有所考慮,他認為當時東亞正歷巨變,維新成功的日本早於1877年已建立東京大學,清國亦開始改革、未來必然有更多競爭,為保持香港優勢及避免殖民地子民受日本/清國價值觀影響,他1880年動議希望將原有的國家大書院改組升格6,設立學士班兩班,一班為文科教授英文,一班為理科教授科學,不過這個「第一次香港大學設置運動」最終因資金不足而未能成事,當時漢文翻譯寫有「國家大書院抬高易為會院」7,翻譯者以科舉制的「會院」一詞形容英文的「 Collegiate Insitution」,此類科舉與現代高等教育的「連結」亦有繼續影響香港。


「第二次香港大學設置運動」:官立實業專科學院

軒尼詩雖然為往後多年的香港管治定下基礎,但軒尼詩改革的內容亦有受到殖民地內一些人士反對8,不過香港的身份終究是殖民地,英國本國的殖民地部對香港的施政存在一定影響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代,英國朝野都鼓吹「更緊密的帝國關係」,其中殖民地同化教育、繼而使當地人產生帝國認同感,有利維持帝國完整及有效管治,而教育往往是傳遞意識形態最重要的一環,然而直至1907年前,日本、清國已有多所為其國民建立的大學,反之香港並未有合適的高等教育機構,香港學生若要升學,除了以較高學費遠赴如英國本國升學外,大部份學生都會偏向選擇較便宜的清、日兩國。但是在二十世紀初,清末興起的極端中華民族主義亦對香港有所影響,要維持香港地位、殖民地社會穩定、及壓止中華民族主義南滲,在香港設置大學一事變得比軒尼詩時代更為迫切。

與軒尼詩身份相似,第十三任香港總督彌敦為猶太人,相對屬於帝國管治層內的非主流族群,因此亦可能因此更希望籍殖民地的功積證明自身能力。「第二次香港大學設置運動」包含甚廣,具體而言可以追溯至1905年,當時民間開始有聲音要求「設立一所帝國大學9」(於1908年得到政府支持,直接導致香港大學1911年建校),而教育界亦有已經由國家大書院易名為皇仁書院(英:Queen’s College)的校長 G. H. Bateson-Wright 在該年二月提出將設置學士班、並於同年五月刊憲招募學生10,但最終都因無人問津而告吹, 不過彌敦於同年向殖民地部申請以一年為試驗期,於皇仁書院開設官辦夜學班、提供工、商、理主要三大類學科,其於1906年提交的報告書亦有得到 G. H. Bateson-Wright的支持,而與軒尼詩時代不同,幸運的是官辦夜學班成功籌辦。及後在一年檢討期後,接任彌敦的第十四任香港總督盧吉於1907年提交報告書11,正式提出將官辦夜學班變為常規辦學,更名為「香港官立實業專科學院」(英:Hong Kong Technical Institute),校址同樣為皇仁書院,實業專科學院課程於晚間授課,計劃在同年獲倫敦批准,因此香港於1907年正式出現首所具大學性質的高等教育機構,而直至香港大學建立前,官立實業專科學院即為主要本地學府,至於香港大學。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由1907年辦學至1935年、再於1935年因為教育改革改組為官立夜學院12繼續辦學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後復校直至1950年正式結束。但觀其歷史,對香港影響最大的還是1907–1935年的「實業專科大學堂」時代。


「實業專科大學堂」時代

根據1908年香港政府出版的《1907年度視學官報告書》訂明,新建的香港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繼續提供工、理、及商三大類學科,修讀年期為工科三年;理科三年;商科兩年。學院創校所設科目(即1907年時)包括工科系 (幾何學、建築、器械繪圖、機械學、應用數學、蒸汽學、電力學、田野考察)、理科系(化學及物理)、及文科系(英文、法文、德文、速記及打字、簿記)。到了1910年的招生廣告,課程亦再次整合,在大部份學科不變情況下仍有兩處變動,一是學院不再教授德文、轉而教授粵語13,二是學院開辦師範科(教授「英文及教學方法」、幼稚園師訓14、及隨後於1913年設立的本土語(英:Vernacular)師訓 (即漢文粵語))15、正式使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成為集文理工商一體的綜合型學府。

由於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成立年份與香港大學相若,當1911年香港大學成立後,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理應失去其地位,不過事實是相反,兩者非但沒有明確的惡性競爭關係(仍有一定程度競爭),而且兩者有互補作用。雖然當時香港處於戰前經濟起飛期,入讀香港大學的開支亦是不菲的金額,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正好可以補足因學費或其他問題未能入讀香港大學、而又一心求學、希望取得本地及英國本國認可學歷的學生的最佳選擇。當然官立實業專科學院不是香港大學的「次貨」,學院取得的英國學術認證不在少數,而且其中一些科目如女子師訓加入心理學課程16,亦是學院一大特色。

1920年代的官立實業專科學院則出現更激烈的演變,香港朝野分別以漢文及英文肯定了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的「大學」地位,在香港政府出版的《1926年香港教育報告書》中有關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的部份,明確指出「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為香港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機會」17,而在兩年前、即1924年的漢文報章《華字日報》則以「實業專科大學堂」為下款刊登學院招生廣告18,可見在1920年代,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無論在政府與民間、皆有一定肯定。而另一件事件則與其校址有關,1925年在以九龍半島為據點的政黨九龍居民協會爭取下,政府同意在九龍設立分校,選址設在當時尖沙咀的九龍英童學校19。這個選址值得探討的部分,在於以過去「中華本位」的角度,九龍英童學校是長久以來被視為「香港存在種族隔離的證據」,但若然如此,九龍英童學校理應不允許非英裔進入,而根據《1907年度視學官報告書》訂明,實業專科大學堂收生不可以國籍或出身作為收生標準,事實上學院學生一直有香港各裔居民就讀,有粵人、華人、日本人等東亞人;有自英屬印度而來的南亞人;亦有葡人、英人、混血兒等,而且鼓勵女性進修的社會風氣下,亦有不少各裔女性學生就讀。因此實業專科大學堂九龍分校設置於九龍英童學校的事實,就難以將其視為「種族隔離的證據」。


香港的「科舉」與「放榜」

前述曾經提到「科舉」的記憶仍然深遠影響香港的本土人,其中科舉制度中對於「放榜」就被實業專科大學堂利用以推廣學院課程。現代香港社會仍會以「放榜」形容政府向應屆公開試考生派發成績表,然而在「實業專科大學堂」時代,「放榜」更為形象與更貼近科舉制度。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每期課程大多設有專業考試,考試及格或以上者可依課程獲取相應證書或文憑,不過收取成績並不是真正的「放榜」,學院會同時在報章如《Hong Kong Daily Press(漢:孖剌西報)》刊登及格考生的姓名、應考科目、及取得成績,刊登格式輔以英國國徽及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校名,如同清國公開放榜、展示考生成績一樣,被視為一種榮譽。


總結:為本土而辦:「培育殖民地人才」

正如《1907年度視學官報告書》所強調,官立實業專科學院收生沒有種族及性別限制(除部份學科如師範科會分有男子班及女子班),因此簡而言之,此校是一所為本土人而建的高等教育學院。回顧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的歷史,設置這所大學的目的主要有三:(一)符合為本土人所設的前題,培育殖民地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及保持競爭力;(二)滿足內地延長主義式的英國化香港人需求;(三)避免自清國(及其後中華民國)的中華民族主義對殖民地的影響。

第一點的論據,可以由1907年5月香港憲報內《夜學班報告書》與之後的《1907年度視學官報告書》看到,前份報告書曾經強調評估委員會對夜學班(即學院前身)成功說服本土人將其子女留港升學、亦得到家長肯定一事感到滿意;後份報告書則指出近八成學生學院此前均在港接受教育。兩份報告書皆可發現學院為本土而設的證據。

而第二點,以官立實業專科學院的英文師範課程為例,師訓生必須學習英國價值觀、英國文學、心理學及英國製定的教學法,當其畢業回歸社會時,就更能滿足自軒尼詩年代定下的教育英化要求。而第三點亦可在本土語師範課程可見,學院開辦本土語師範課程前,漢文教師多由清國引入,雖然漢文教習並未有太大問題,但日漸興起的中華民族主義亦有隨這些教師影響香港新一代,本土語師範課程基本上與英文師範課程相似,都必須學習英國製定的教學法,為殖民地培育不受中華民族主義影響的本土人漢文教師,然而到1920年代官立實業專科學院已不勝負荷、政府額外開設多三所稱為「漢文師範」的本土語師範學堂以滿足需求。

最後,官立實業專科學院固然有其成立的殖民背景,英國對於香港的經營本質上亦不離殖民本質,因此戰前英治時期,如同其他殖民地一樣都有經歷過英國化同化運動,但香港經歷的同化亦不如一些殖民地般面對文化清洗,因此以既有保留當地特色但鼓吹帝國認同身份及價值觀的「內地延長主義」就比單純以「同化」形容為之合適。






































寫有「實業專科大學堂」的報紙廣告


參考資料

1 A. Sweetings,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 fact & opin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T. Walsh, “The National System of Education, 1831–2000,” in Walsh,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rish Educati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Limited, 2016.

3 Hong Ko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Repor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108),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880.

4 C. T. Smith, “The Hong Kong Situation as it Influenced the Protestant Church,” in Smith, Chinese Christian: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Hong Ko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Repor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158),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881.

6 Hong Ko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Repor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276),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882.

7 同3

8 A. Sweetings,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 fact & opinio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9 同上

10 Hong Ko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Report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289),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5.

11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Inspector of Schools for the Year 1907 (Government Notification №20),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908.

12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35,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935.

1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dvertisement of Hongkong Technical Institute (5 March 1910),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10.

14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Advertisement of Hongkong Technical Institute (1 October 1910),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910.

15 羅慧燕,論香港教師教育的發展與殖民管治,香港:教育學報, 2014.

16 Hong Kong Daily Press, Advertisement of Hongkong Technical Institute (8 October 1924), Hong Kong: Hong Kong Daily Press, 1924.

17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6,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926.

18 華字日報,香港實業專科學堂廣告,香港:華字日報,1924.

19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for the Year 1926,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1926.

 
 
 

Comments


  • Patreon
  • Instagram

© 2023 by Museum of Hongkong.

bottom of page